高考賦分是什么意思
時間:2023-07-31 來源:養娃家
高考賦分是對考生的卷面成績進行等級劃分,而后依據考生卷面成績排名所在的等級區間,賦予其對應等級的分數。等級賦分制是新高考規定的,思想政治、歷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6個科目同時設等級性考試,成績按等級賦分。
3+1+2高考模式等級賦分轉換:思想政治、地理、化學、生物學按考生等級賦分計入高考總成績。等級分計算以30分作為等級分的賦分起點,滿分值100分,1分1檔。將思想政治、地理、化學、生物學每門選擇性考試科目的卷面分從高到低劃分為A、B、C、D、E 5個等級,各等級的人數比例分別約為17%、33%、33%、15%和2%。將A至E等級內的考生卷面成績,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,分別換算到100-83、82-71、70-59、58-41、40-30五個分數區間,得到每個考生的等級分。
高考賦分能高多少分
一般高考賦分能高多少是不確定的。賦分與原始分相差多少是不一定的,可以通過公式計算。舉個例子,某次考試:學生A歷史80分,在全省排名1%以內,最后等級賦分變為了100分。學生B物理80分,在全省排名37%—43%以內,最后等級賦分變為了76分。也就是不論分數論檔位,分值在所有考生中的相對位置才是決定選考最終成績的因素。此等級賦分制只針對新高考制度下的選考科目,統考科目(語、數、外)仍按卷面分計算。
高考賦分制計算是新高考模式下的一種計分辦法,主要是在實行“3+1+2”模式高考的省份中使用這一賦分辦法。包含3個步驟:
1、確定賦分區間。將每個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績,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,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劃分出A、B、C、D、E五個等級,對應的分數區間分別為100~86、85~71、70~56、55~41、40~30。
2、確定原始分數區間。與賦分區間相對應,以每個科目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及其得分來確定原始分數區間。
3、利用公式進行計算。設原始分數區間最大值與原始分之差為R,原始分與原始分數區間最小值之差為r,賦分區間最大值為A,最小值為a,賦分成績為未知數T,其余均為已知數。賦分公式為R/r=(A-T)/(T-a),經過計算,四舍五入取整即可得出T值。
高考賦分制的弊端
其弊端的出現,就在于選擇同一考試科目的人數多少。因為選考科目是“自由戀愛”,選擇得分相對容易的“白富美”、“高富帥”科目的人數就多,反之,選擇“土肥圓”、“矮矬窮”科目的人數就少。用“白富美”、“高富帥”、“土肥圓”、“矮矬窮”來形容這些科目貌似并不恰當,但道理是一樣的。
比如對更多的人而言,政治、歷史、地理學起來輕松些,得分更容易,物理、化學、生物學起來就難一些,不容易得分。在趨利避害的本能選擇下,選擇物理、化學的考生就會更少。從最先試點新高考的浙江、上海等地的實踐來看就是如此。
特別是浙江,2016年,分文理的傳統高考模式下選擇理科綜合的學生占到63%。2017年實行不分文理的新高考之后,全省29.13萬考生(其中25.01萬人報名普通高校招生)選考物理的人數僅有8.9萬人,占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的35.58%。也就是說新高考模式下,選考物理的考生幾乎減少了一半。然而絕大多數高校的招生專業卻要求選考物理,這邊選考物理的考生人數卻銳減,競爭大大減少。